然而,随着11月1日“1号禁令”的发布,我国的电子烟行业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
11月1日,野蛮生长的中国电子烟市场,骤然迎来1号封杀令。由国家市监局和烟草总局发布的联合通告,要求电商平台下架电子烟,电子烟企业下架相关广告,给国内电子烟行业戴上了紧箍咒。此后的一周,电子烟行业接连迎来四道禁令,限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禁令发布之后,淘宝、天猫、拼多多等众多电商平台,先屏蔽了“电子烟”等关键词,随后进行下架处理,这样的结果对于电子烟品牌而言,意味着之前线上布局功亏一篑。
电子烟跌落寒冬中。
线上市场拉闸之后,一大堆电子烟品牌损失惨重。彼时适逢双十一备战前夕,多家企业厉兵秣马,提前备货,但因为线上关闭,这部分商品只能挤压在手中。
除销售之外,很多品牌打造的线上渠道灰飞烟灭,线上团队被迫裁撤,渠道商开始紧急抛货,导致代理价和零售价格几乎一致,市场窜货严重。
舆论带来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由于疑似“致死事件”与线上禁售令的双重叠加,很多消费者对电子烟产生了过激反应,一时之间,将电子烟视为洪水猛兽。
于是,电子烟的洗牌节奏进入到加速模式。
据了解,很多头部品牌在政策发布之后,陷入融资困难与裁员的低谷,进入到调整阶段;部分中小品牌则在死亡边缘挣扎,岌岌可危。过去一度助推电子烟发展的资本机构,也打算抽身离去,很多国内的投资机构都表示不会再投资电子烟了。
2019年末,一位电子烟行业的创业者直呼,“一大批电子烟企业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半决赛
2020年,对于电子烟行业而言,最大的挑战依然来自于监管。
以国外的经验作为参考,目前不同国家对于电子烟的定性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普通消费品、医疗用具、烟草制品三大类,不同的分类也意味着电子烟所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果被纳入一般消费品,电子烟的流通将受到较少干预,这也是所有电子烟从业者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如果被纳入医疗类产品,电子烟的流通将会严格管控,绝大多数从业者只能洗洗睡了。不过大多数国家都将电子烟纳入烟草制品,虽然也会进行管控,但品牌方仍然还有机会。
这也是多数从业者在赌的结果。
根据天风证券的一份研报推测,当前已经明确纳入专卖体系的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有望明年上市,而当前争议最大的雾化型电子烟,不会被纳入“专卖品”进行管辖,其对上游进行管控,下游渠道不会做出额外的限制。
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接下来电子烟一定会迎来更强的监管,企业也是带着镣铐跳舞。
但在监管政策完全落地之前,电子烟的半决赛也已经悄然打响。
由于1号禁令的发布,电子烟的线上渠道已经彻底拉闸,于是各大品牌将目光纷纷瞄向了线下渠道。
当前,便利店、网吧、酒吧等传统渠道,已经成为了“香饽饽”,是各大电子烟品牌争夺的制高点。但通常情况下,单一门店所能承接的品牌有限,因此陈列费也一并水涨船高。据一位电子烟从业人员介绍,悦刻在进入便利蜂的进场费用就已经高达70万元,而且还不包含额外抽成。
据财新报道称,相较于政策实施之前,目前有的电子烟线下渠道进场费翻了四五倍。而且很多品牌一边在拓展新的线下门店,一边在积极谋求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