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胜坡
也许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现在去医院看病,不管看的中医还是西医,最后的处方里往往都会出现中成药。
在中国,如果要找出一种滥用程度能和抗生素媲美的药,那么这种药一定是中成药。
中成药滥用有多严重
作为中国特色药品的中成药,其临床应用状况也颇具中国特色。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报道称,国内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开出的,不合理使用率达到了4成。
不过,这只是全国平均情况,一些医院的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更惨不忍睹。
2012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三个月的处方里,中成药就占了38%,而且其中95%以上的中成药处方都是西医开的,囊括了医院所有科室。这还是一家省级三甲医院。
从常理来说,如果问题仅仅是“中国西医比较喜欢给病人开中成药”也就罢了,毕竟对于病人来说,不管吃什么药有效果就行。可要命的问题是,给你开中成药的医生,并不一定有多了解这些药物。用法用量不当、超疗程开药、药不对症、忽略药物配伍禁忌……这些问题几乎成了中成药处方里的标配。
有学者在分析了河南省四家综合性医院的200张中成药处方后发现,这些处方里有40.5%用法用量不当,30.5%超量程开药,23.5%用药与诊断不符。
这也必然导致了大量不良反应的产生。根据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2001年-2011年的数据,88种涉事药品中,中成药占了15种。
为什么中国的西医还要给病人开中成药,真的是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吗?
卖中成药更赚钱
西医之所以热衷于给病人开具中成药处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于药商、医院和医生来说,卖中成药更赚钱。
多年来,在医疗行业里,中成药与暴利是可以划等号的,中成药价虚高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
有人分析了市面上的93种高价中成药后发现,其中84种中成药的实际零售价高出理论零售价的2-25倍,甚至还有3种药的差价达到了25-40倍。而这些高价药里面,有83种药的生产成本占零售价的比例都在10%以下。
此外,不同于西药新药的上市需要经过长年累月数以亿计的科研投入,很多中成药“新药”的开发过程基本就是在原有配方上增一味药、减一位药或者改变剂型(比如把颗粒换成胶囊)得来的,这样开发的“新药”,其价格往往数倍于老药。
这么高的利润空间下,不仅药商喜欢开发生产中成药,医院也喜欢采购中成药。
仅以湖北省的医院为例,在2013-2015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网上药品采购里,中成药采购量要么排第一位,要么排第二位,而且采购金额和采购数量还一直在增加。
对全国1248家医院的年度用药分析则解释了这种现象——中成药在这些医院的销售金额排名中,稳居第二名。剥除了公益属性的公立医院,在逐利性上与普通市场化企业并无二致。
中成药为医院带来了巨额利润
最后,医生成了中成药暴力链上的最后一环。在众所周知的“以药养医”制度下,与“创收”和科室效益挂钩的绩效工资占据了医生工资的50%以上。对于门诊医生来说就是,他们卖出的(贵)药越多,他们的工资就越高。
了解了医生的工资来源,也就不难理解西医为什么喜欢给病人开中成药了。
中药黄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其饮片在药房的零售价格为每公斤23.6元,而经过简单工艺制作的单方黄柏胶囊(每盒36粒包装,每粒含中药材1克),零售价格就变成了每盒31.24元,单位价格相差3.8倍。然而这种中成药的制作工艺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制剂成本也根本不值3.8倍的差价。
至于医生能从中成药这块肥肉上分走多少钱,业内人士提供的一组数据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参考: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经销过程中,实际售价的50%左右可能会进入回扣环节。通常的“利益分配”比例是:医院院长10%(市级医院的院长最多能拿到20%)、药剂科长10%、监管部门有关人员5%、医生10%-15%。
政策成就中成药
不过,话说回来,暴利也好,回扣也好,离开了有关政策的强力加持,从骨子里就透着中国特色的中成药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更何况,这种加持是从上到下、从药品研发注册到药品上市销售一以贯之的。
在研发注册阶段,中成药就得到了有别于西药(化学药)的特殊对待。首先是药品说明书的撰写,按照国家食药监局(CFDA)2006年的规定,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里,关于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用“尚不明确”、“尚无信息”或“不列此项”等方式省略。
比如,如果儿童用药中的中成药没有进行过临床试验,或者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尚不明确”,就可以不列此项。
在《中国药典》收录的176个儿科用中成药里,要么含有毒性药材、要么服用剂量规定模糊。对北京儿童医院122份中成药说明书的分析则显示,说明书中有药理作用项目的仅18份;注不良反应的91份里面有69份写得是“尚不明确”。
其次是药品的注册过程,中国药品的审批管理虽然主要依据CFDA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法》,但是,这个“办法”是管不了中成药的,因为它们有自己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
根据这个规定,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配伍禁忌的中成药,可以不提供临床安全性研究就直接生产。可问题是:一种药里是否含有毒性药材难道不是得先通过临床安全性检测确定吗?
这种特殊待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多数中成药文献的证据都是厂家自己写得观点评论、拼凑得病例报告。
除了为中成药研发注册广开绿灯,有关部门还为中成药的销售操碎了心。为了增加中成药的使用量, 2004、2009版医保目录集中收录了大批中成药,直接造成了自2008年以来,中成药市场的增长幅度一直高于西药市场增长,增长率高达30%-60%。
在市场保护上,中成药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背靠大树好乘凉。历数中国26次药品价格下调政策可以发现,中成药要么鲜有波及,要么降价幅度远低于西药、要么改头换面成高价药继续充斥市场。
2011年,七成中成药涨价
在这种全方位的权力加持下,中成药不负众望,截止到2015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已经由2011年的3521亿增加到了6736亿,以17.61%的增长率凌驾于整个医药工业。
广西上思县,工人正在包装中成药
所以,这个时代没有好处方,这个锅并不应该只让医生来背。
参考文献:
[1] 欧阳开宇.中国七成中成药由西医开出,不合理使用现象严重.中国新闻网2012.4.13
[2] 舒永全、李颖.中成药在综合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调查报告.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3)
[3] 田云、杨世民等.中成药价格虚高的实证研究.中国药房.2009年第20卷第21期
[4] 陈慧瑾、高春红等.从招标环节看中成药审批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
[5] 袁娇、陈宇等.2013-2015年湖北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药品网上采购情况分析.中国药房.2016年第27卷第31期
[6] 许峰、鲍君杰.全国1248家样本医院2012-2013年用药分析.中国药房.2015年第26卷第20期
[7] 马肃平.打击药品回扣,就能遏制药价虚高?.南方周末.2017.01.06
[8 ] 夏冕、裴丽昆.我国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研究.中国医院.2016年4月第20卷第4期
[9] 张宝艳、宋兆立.我院门诊中、化学药物联合用药情况调查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年第8卷第1期
[10] 高山.黑龙江多家医院惊爆回扣门,20元成本中药至少卖100元.上海证券报.2016.4.11
[11] 赵新宇.中成药“特权”调查.凤凰周刊.2013.07.15
[12] 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06.22
[13] 李婷、宋民宪.《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中国药房.2011年第22卷第43期
[14] 马肃平.婴幼儿“退黄疸神药”被叫停背后,中药注射液安全再“补课”.2016.09.22
[15] 中成药:政策造就繁荣.中国药房.2013年第2期
[16] 智研咨询.2017-2022中国中成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17.05
[1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016.02.22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