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7月21日:为初伏10天
7月22日~8月10日:为中伏20天
8月11日~8月20日:为末伏10天
冬病夏治
入伏
从7月12日开始,今年就将进入难熬的三伏天了,一共要经历40天。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伴随三伏天的到来,蚊子们和失眠也相伴相生的追来了,小编在这样的日子里,看到的最令人期待的吐槽就是“桌上太烫,以至于一只蚊子被烫死了”,恨不得这样的言语能化身成咒语压死那些缠人又无休止吸血的蚊子们,然而并没有真的看到这样大快人心的事情发生过。
相反的是,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三伏天呢?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为什么会出现冬病?
每年秋末冬初,还有冬天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出现一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还有一些妇科类的疾病。
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很热,我们的毛孔是张开的,真阳在体内。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门户大开再加上吃冷饮、吹空调,就很容易伤到真阳。另外,夏天天气比较潮湿,又是湿邪比较常见的季节,湿邪属于阴邪,比较容易伤人的阳气,造成阳气的损耗。
所以夏天的时候补充阳气,到了冬天的时候,阳气才能出来固护肌表,辅助正气,让身体不太容易受到病邪的侵害,身体的功能达到平衡协调。
不碰冰饮 ,做“温暖”的女子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好大半。要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可以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哦!
吹干头发,做“无邪”的女子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可以不吹干、擦干头发就睡,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
不吹颈椎,做“无痛”的女子
天气热自然很多家庭都长时间开着空调,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调节情绪,做“优雅”的女子
心静自然凉我们都知道,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引起大的情绪波动,就会常常出现着急、乱发脾气等等…中医讲,天热的时候更要平心静气能够让心情放松、精神愉悦、气血平和,尤其是对于心脏机能的良好运行有很大帮助。
不要熬夜,做“无湿”的女子
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三伏这几天应该要补一个午觉,30~60分钟都可以,过了1个小时的午觉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了。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的效果。
体验炎热的感觉,让身体多出出汗
夏天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中,早晚可以适当运动,健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回家后再打开空调(27度左右),房间门打开互相通风,保持各房间温差平衡,营造凉爽的环境更有利于入睡。不过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因为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
热水泡脚泡澡,提高睡眠质量
夏季可以多用热水泡脚、泡澡,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冲冷水澡,寒气就会侵袭人体,导致风寒湿邪。容易手足发冷、小腿抽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发烧。即使是洗完热水澡,也不能马上吹空调、风扇,特别是免疫力不高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温补之法”晒太阳
夏天可在早上8点前和下午5点后晒晒太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注意晒太阳的时候身边带个水杯,及时补充水分。
为什么这些疾病会在夏季比较适合治疗?
中医讲不容则痛,不通则痛。冬天出现这些疼痛的原因,一个是不荣,一个是不通。如果气血不足,它就不能荣养我们的身体。肢体不通、代谢不好,就会造成水湿停滞和气血循环的障碍,也会出现疼痛。
夏季是养阳的一个重要时机。夏季湿气重,容易损伤阳气,这个时间去养阳,就能防止阳气被更多的伤害。在夏天补充阳气,冬天阳气就可以出来去推动、去保护肌表,那么这些不适症状自然会消失,同时也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疾病的侵袭。如果没有足够的阳气,即使用药治疗效果也不会好。
因为不管是什么疾病,不管是用手法治疗,还是用药物治疗,最后都要通过自身的机能来发挥作用。如果你自身的阳气比较足的话,那么你的免疫功能就会比较正常,药物作用在你身上的效果也会比较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在有的人身上效果就很好,这和自身的体质是有关系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