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试乘驾驶员,FF公司主要负责动力、电动性能、续航能力测试的日裔工程师
这位测试工程师还表示,现在他们每一个工作日都在测试FF91。不同的团队就不同科目测试各自FF91 的相关功能。他所负责的动力和巡航路测科目,在这辆车上已经跑了超过5000英里。
作为一款已经发布一整年的量产车型,一台主要测试性能、电气动力和巡航能力的车,如果每天都在测试,跑了这个数(5000英里)的里程,似乎有些太少。
钛媒体询问FF公关负责人,能否像12月份邮件中已经沟通好的那样,钛媒体记者前往洛杉矶FF设计中心参观并观看有内饰的FF样车,以及相关实际测试过程,保证不会对车进行拍照公开。FF官方公关负责人表达了歉意,也婉拒了参观请求,“即便是去了洛杉矶,这些有内饰的FF91还是不能给你们看,这些车都在做升级。此外,最近我们的洛杉矶工厂和设计中心也暂时不方便邀请过去参观。我们之后再另外约时间吧,一定第一时间邀请。”
至于,为什么在FF91发布了一整年后仍让不展示内饰,只能看外观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一辆新车有1000多个可以发布的产品亮点,要一次性完整展示产品无法将所有的亮点都发挥足够的吸引力,所以这次只展示外观,关于内饰成品和智能驾驶功能等展示会在以后逐步展示出来。具体什么时候展示剩余的东西,他没有给出答案。
在钛媒体团队所接触的绝大多数传统车厂和新兴车企中,对于类似FF91这样已经被定义为量产样本车的试驾试乘展示,基本都是以外形、内饰、基本卖点功能体验的准全状态示人。(本次CES上,部分参展汽车品牌的量产概念样车,在试乘环节基本全方位展示内饰、外观和智能功能)。更何况FF91已经是一款发布了一整年的车,去年CES展示了外观的基础上,今年应该有所推进。为何今年还停留在展示外观?
对于钛媒体这些疑问,上述负责人的答复是,“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传播和推广方案,别家的方式不一定适合FF。”
四、智能与无人驾驶
去年的宣传是,“FF91拥有自学习能力,越开就越智能,而且它还在将实际路况纳入其中,例如可以根据路况调整运动模式、悬挂以及驱动系统,即你所需的即所得。”
我们这次体验过程中,仅在公路行驶,悬挂感觉偏硬。没有体验到底盘悬挂和驱动模式在不同路况下可以相应调整的功能。也没有看到使用这些功能的按钮和交互入口。
无人驾驶方面,去年的水平是“FF91拥有更高级别的主动安全技术,整车配置了摄像头、超声波、激光雷达等多达30个传感器,其中,3D激光雷达为可升降的设计,工作时会自动升起,并且环形指示灯会闪烁。无人代客泊车功能其中代客泊车模式是FF91高度智能化的体现,现场演示中,它能自动搜索空缺的车位,并且精准地挺进车位。”
这次钛媒体试乘的FF91样车,完全不具备自动无人驾驶功能,遑论现场演示。升降式3D激光雷达始终没有开启、升出,我们也怀疑里面是否真的装有3D激光雷达。周身可以从表面观察到的自动驾驶传感器硬件肯定远不到30个,也有可能是有些深埋在外壳蒙皮材料中无法被发现。总之对于这辆FF91,任何除人工驾驶之外的能力都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这辆被FF称为不谈内饰,只注重行驶性能测试的FF91,始终没能让媒体实际坐在驾驶位上踩哪怕一脚电门,非常遗憾。
五、综述
一年前的 CES 2017,FF91“是全球首款互联网生态电动车,将全球最强的动力性能、无缝互联、安全智能等特点集于一身。”
一年后的 CES 2018,几乎所有的参数卖点上都没有变化,只是开出了一辆FF91“壳体验”的汽车,让媒体与大众觉得这辆车马上就要量产了。
“第一批订车的用户预计将在2018年底、2019年初拿到实车。”这是FF人员对记者最新的承诺。
谈到量产就要具备资金能力、供应商稳定合作、现实的制造工厂与车间等基础设施。想起那片荒废至今,早已大半年的FF洛杉矶工厂。钛媒体记者询问FF市场与媒介负责人,为什么当年资金紧张却还要在洛杉矶郊区买下工厂用地,并至今空置?
上述负责人也颇为无奈说,“当初要做这个事情,并把这事推下去,纸面上必须得有一些配套能力和样子。空置是因为确实去年FF遇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当时没有钱将这个工厂立刻运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