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内容

雄安新区设立四周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

发布时间:2021-04-01   来源:未知  点击量:51 
字号:

  “校地合作,可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应用场景的有效衔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东丽区副区长李光华说。

  高端院三四十公里外,2016年成立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现已累计注册企业2000多家,形成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在南开区,闲置多年的老国有企业“东方商业大厦”被北京中关村意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改建为中关村e谷(南开)创想世界,入驻的80余家互联网、文化创意企业中,1/3来自北京。“接下来,天津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北京科技成果在津转化和产业化,携手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说。

  坚持新发展理念,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原因之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区位优势显著,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雄厚,综合实力较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7年来,加快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积极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完成股权结构调整,京张高铁、京沈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协同联动建设深入推进。

  产业升级转移扎实推进。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投产以来累计产销整车超50万辆,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共吸引95家北京医药企业签约落户,北京大数据产业链部分环节加快向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集聚。

  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李文红表示,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已在天津、河北设立8800余家分支机构,达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10亿元,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4年的8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47亿元,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

  民生改善补短板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昨晚睡得好吧?”“戴奶奶,降温了,注意添衣。”每天早晚,护士、保洁员都会问候戴百祺。这位90岁的北京老人,入住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已经8年,“独居老人就怕出事没人知道,住在这里不用担心。”

  养护中心看上去颇像花园式小区,房间内设施完备,超市、食堂、理发店配置齐全。“说是在河北,其实跟北京通州就隔了一条河。”戴百祺最满意的,还是养护中心配有的一家三甲医院——燕达医院。这家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等大医院有合作,北京专家会上门出诊。“我想要的这里都有,吃完早饭就和老姐妹一起唱歌,很舒心!”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交通等公共服务逐步对接,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一期230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入住老人大多来自北京。2017年1月,北京医保可在燕达医院直接结算,率先开启京冀医保跨省域结算。

  不仅北京居民在河北养老方便,河北居民到京津两地就医也方便。截至目前,河北省省本级和13个市群众就医时,可持社保卡在北京23家、天津62家试点医疗机构进行个人账户、普通门诊统筹(根据参保地政策)直接结算。京津冀等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43个、互认医疗机构近500家。

  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教育合作逐步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深入推进,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开放优势科研资源等重点合作任务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互派培养项目深入实施,河北省累计上千名骨干校长教师到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培训。

  对口帮扶深入推进。京津19个区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28个县(区)实施帮扶项目757个,帮助8.1万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加快完善功能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按照“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原则,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启动区和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制定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配套支持政策,增强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的吸引力;创新雄安新区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体系,优化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在雄安新区落地扎根。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