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言
01
《婆婆和妈妈》里面,伊能静说起自己的女儿米粒在学校被欺负的事。她一开始被一个男孩撞了,米粒告诉老师,老师让男孩道了歉,后来那个男孩每天就有意无意地撞她一下。
这个时候,伊能静的婆婆打圆场说:“都是孩子,小孩子。”
秦昊这个时候说话,说“他们不是在玩,她上次给我发过一个视频,舞蹈课的时候,每个孩子面前一个小圈圈,米粒在那站着,然后那个小男孩过来,就咣地挤米粒一下。”
伊能静继续说:“没有,米粒被他逼到墙边去了,妈,你知道多过分吗?那男孩站到她的圈之后,就把她整个人挤到后面去,而且都挤成那样,她也不推人家,她就真的被挤到墙壁,然后还在那边跟我挥手。”
秦昊突然感慨,用手捂住了脸:“别说了,说得我难受。”
伊能静说,秦昊平时是个大直男,但她还是看出他的遗憾。
后面的采访里,秦昊说起女儿,整个人语气都柔软不少,说女儿很善良,不管去哪儿都喜欢跟人交朋友,当别人一拒绝她,她那个表情就让自己心疼。
所以,女儿在学校遇到这样的事,想来作为父亲的他,也是有着很多的无奈加痛心吧。
看完后,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伊能静婆婆说的那句:“都是孩子,小孩子。”
这句话,自然是替那个小男孩说的。
显然,在长辈眼中,他们听到这样的事,都会下意识认为只是孩子间的玩闹而已,不必当真。
做错事的时候,说“他还是个孩子”,有多少家长用这句话替自己的孩子找理由,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不为。孩子越小,越要教会他们关于善恶是非的明辨,该教育的时候必须教育。
02
有的小孩,你真的不能光因为他小,就忽略对其教育和引导。正是因为年纪小,所以孩子的善很纯粹,恶也很纯粹。
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如果没有大人的引导,他们不明白善恶,也不会明白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小孩子很单纯,也很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还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恶掩盖住,而孩子可能会把最大的善意给予别人,也可能会把最大的恶意施加在一个无辜者身上。
这些,有可能都是无意识的。
我想说说我家里面远房亲戚的一个小孩。
这个孩子是个男孩,现在在六岁多的年纪,特别调皮,不听话,就是长辈说话完全当作耳旁风那种。
反正家族里的很多大人,都不喜欢他,说他太不懂事。
比如,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聚会,他突然跑过去,把一个刚刚站起来长辈的凳子踢得远远地,然后就一溜烟跑了。
有别的大人批评他,说他这样是不对的,让他把凳子捡回来,结果他把凳子踢得更远,然后做鬼脸,说:“那你来打我啊!”
他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
平时在学校,他也没少调皮,今天把颜料洒到这个同学身上,明天撕了那个同学的本子,要不就是上课的时候捣乱,在那里说话,不听老师的。
反正,经常被叫家长。
他的母亲比较宠着他,就是那种即使给他讲道理也丝毫没有威严,哪怕是他的错,只要他一哭,他的母亲就会说:“别哭啦,你要什么妈妈给你买。”
他这种性格我认为,就是从小形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起来的。
早有长辈说过,让他母亲不要这么宠孩子,会把孩子宠坏。而作为母亲的她,就认为“他还小,以后长大了自己都懂事了”。
并且,她认为自己儿子还是很听话。
03
孩子长大了,自己就会懂事了吗?
怎么可能。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历程,比作一棵树,如果这棵树在一开始就长歪了,那么越是长大,也越是会在原本倾斜的基础上继续生长。
树是成长了,但是这个时候,你要是想让它回到原本笔直挺立的状态,却是难于上青天。
总是有很多大人,他们习惯用“童言无忌”还有“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观点来看待自家孩子,然后给孩子本身的各种“作恶”行为加上一层滤镜。
我见过一个小孩,四岁不到就开始讲脏话,并且他的大人还认为这没什么。
孩子讲脏话,自然是跟着家里大人学的。
因为他的爸爸经常在家里说那句话。
他第一次说的时候,还不到两岁,大人听来是感觉“我儿子好棒”,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反而把孩子说脏话当作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所以,他后来也就没有改。
他也知道这话是骂人的,每当别人惹他生气了,他就会说,而且同样是那种恶狠狠的语气。
这一开始是纯粹的模仿,但是如果孩子再长大呢?
每个孩子在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都会模仿家里大人的言行,这在他们看来,是很好奇的一件事。
他们并不知道,这话不该说,只是看到大人在讲,所以自己也会拿出来说而已,是一种依样画葫芦。
所以我们才说,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最好的老师。
你自身传递出来的东西,就是孩子接受这个世界讯息的最快途径,他们会逐渐把自己的性格,还有说话的方式往这方面上靠近。
孩子的察言观色,超出你的想象。
04
我姐给我讲过一件事。
她说,宝宝两岁多的时候,居然看出了爷爷在家中的地位,并且应用到了实际上。
比如,要是奶奶把她的动画片换台,她就同意。但是她的爷爷换,她就不同意,并且会学着她的奶奶,叽里咕噜地骂她爷爷。
为什么?
因为前两次她爷爷换台的时候,她的奶奶把她爷爷骂了,说她一个大人和小孩子抢电视,然后她的爷爷就把台换回来了。
她发现了这点,后来她的爷爷再换台,她就知道要么哭,奶奶会管,要么就自己学奶奶骂人的样子。
她的奶奶有时会故意问她:“奶奶是怎么骂爷爷的?”
她就是感觉小孩子模仿起来很好玩。
并且,她开始把这种行为扩大。比如,吃饭的时候,她吃不完的东西,她不会往别人碗里放,只会往她爷爷碗里放。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这两个理论,一直都有所争论,也是各说各有理。
我以前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一张白纸,天生都是善良的。但是后来渐渐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善良是种选择,孩子最初的“恶”却是本能。
比如,欺负弱小,其实是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做过的事。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是保护自己。
我姐平时要上班,所以孩子是公公婆婆在带,周末放假才自己带。
她有次周末在家,发现宝宝是这个样子,当时就把她说了,孩子奶奶还护,说她这么小,也不懂,不要说她,我姐就很无语。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姐继续教她,让她要懂得分享,要尊重长辈,不能跟爷爷抢电视,她现在三岁多,会主动询问她的爷爷:“你看一会儿了,再给宝宝看一会儿好不好?”
尤其是她学她奶奶脏话,我姐还打过她手掌两次,她才改过来,现在让她学她都不会学,她说:“妈妈会打,小孩子不能说脏话。”
还有很多小毛病,比如,她一开始有吃的,不会给别人吃,她说吃了自己就没了。我姐教了她一段时间,她现在会主动分享。
一个人的品行,绝对是从小形成的,而不是在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成为某个样子。
所以,不要纵容孩子的“小恶”,一旦任其发展,越是长大越是难以改变。因为这个长大的过程,可能就是这种“小恶”不断强化的过程,最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怪得了谁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