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滕州市:淬火成钢,扎实开展役前教育训练
滕州素有从军尚武的光荣传统,这里是一块希望热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经大小战斗上百次,尤以“滕县保卫战”和铁道游击队著名。战争年代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更是包括杨斯德、李景等20多位共和国将军。近年来,滕州市传承红色基因,依托红色资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驻军为骨干,社会为课堂,学校为基地的“四位一体”国防教育体制,全民的国防观念已经融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领域之中。每年数千名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应征,近800余名热血青年奔赴军营建功立业。
八月的鲁南大地,虽说是夏末秋初,依旧是骄阳似火,热浪灼人。但是在滕州市至善中学的预定新兵训练场,炙热中又增添了几分青春与活力。统一的着装,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口号,来自滕州市21个镇街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近750名体检、政审双合格的预定新兵于8月18日至22日,在这里接受了为期五天封闭式役前教育训练。
在这里,发生了一个个朴实而真切的故事。双胞胎兄弟、父子兵,记录着他们由一名地方青年成长为一名准军人的历程。
在这里,让人感受到的不再是空气的闷热,而是一种对绿色军营的向往。
第一次,他们迎着朝阳出操,披着晚霞归营;
第一次,把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被子叠的有角有棱;
第一次,有了深夜起床站岗执勤、守护战友和营区安全的责任担当;
第一次,满怀好奇地走进军营大院,与军人军营零距离接触,聆听军营的故事,感受军营文化;
生平中许多的第一次都是在这次役前教育中悄然发生……
“我从小就有军营梦,四年前在大学里虽然参加了军事训练,但远没有这次让我感受到收获大,役前教育训练,使我比较全面地体验了军营生活,更加坚定了我从军报国,建功军营的决心。”预定新兵滕州市羊庄镇西安邮电大学应届毕业生范开磊信心满满的向记者说起自己的训练体会来。
整齐的步伐迈开军旅人生,嘹亮的口号奏响强军旋律。
在操场西北角的临时卫生所,医务人员刚刚给一名体能训练中不小心把膝盖撑破的新战士包扎完,小伙子来不得半点耽搁,又急急忙忙跑向自己的方队。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我看不见得,今天有七、八个临界中暑的小伙子,经过简单处理后,不顾劝阻,怕耽误了训练又加入了队伍。”一位张姓大夫心疼地说。
据了解,针对近年来征集的“90后”新兵吃苦意识不强、入伍动机不纯、难以适应部队环境等问题相继暴露,思想退兵问题时有发生的实际,滕州市人武部党委高度重视预定新兵的役前教育工作,坚持以“前期抓适应、中期抓规范、后期抓提高”为总体要求,突出培养预定新兵的“骨气、虎气、血气和正气”为目标,专门成立了由市人武部部长韩昌军任组长,副部长王宏伟任常务副组长,抽调公安、教育、卫生及人武部机关人员组成军训办公室,全程组织计划实施役前教育训练工作,并提前做好安全研判、风险预测评估,为每名参训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确保了集训期间每名预定新兵的安全。
站在操场上,放眼望去,随着“稍息、立正、齐步走、一二一……”的嘹亮口号响起。一列列、一排排的预定新兵在“连排长”的口令指挥下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出早操、站军姿、练队列、拉体能、搞教育等教育训练内容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