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内容

​袁隆平称​,​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农村荒地在增加

发布时间:2020-04-07   来源:  点击量:15 
字号:

袁隆平说的没错,中国粮食总产量确实是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种地的热情越来越小,农村的荒地在逐渐增多。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12月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合74亿斤),下降了0.6%。尽管袁隆平老爷子的水稻属于高产农作物,但也禁不住种植数量的减少。

粮食总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下降,再加上粮食收购价格的持续下滑,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收入大幅下降,使得部分农民对种地越来越失去了信心。

我是北方人,老家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以一个农户的实际状况为例:家里有11亩地,几乎种的都是玉米,因为缺水,种植其他粮食更没有产量。去年11亩地的毛收入为6000元左右,除去投入的成本开销,纯收入也就三四千块钱,相当于普通打工者一个月的工资,这点钱别说维持一个家庭,就连一个人都养活不了。而今年由于干旱等原因,又减产不少,可能连三千块钱都收不到了。

这种惨淡的状况,农民靠种地确实无法生存。当然,这也是地区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农民收成都不好。那些承包上百亩农田的大型种植户还是可以赚到钱的,但毕竟搞承包的是少数,多数都是种植着自己家里的那几亩十几亩地,很难维持生活。不少农户不得不放弃种地,靠打工出去赚钱养家。有的是一人继续种地,一人去打工,有些低产地区所幸不再种地,因为是白辛苦,因此便出现了一部分荒地无人种植。

由于生活所迫,大家便看到了一种现象,不少农村的精壮劳动力都已出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靠这些相对弱体力的劳动力去种地,显然效果不会很好,再加上其他现实的客观因素,粮食减产是必然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种粮食首先是为了生存、生活,如果种地给农民带不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自然会降低农民对于种地的积极性。目前的现状是,因粮食减产,我们又要花大量的资金去从国外进口粮食。而我们的粮食实际是可以靠我们自己增产的,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增加农民种地补贴,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使农民靠种地便可以维持生活,又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一举两得。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