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报道,在国际社会 24 小时的努力营救下," 长赐 " 号终于重新浮上水面,拥堵不堪的苏伊士运河不久也将恢复通航。
这预计是有着 150 多年历史的苏伊士运河除遭遇战争之外,被迫 " 停摆 " 时间最长的一次。分析人士认为,搁浅、堵塞带来的停航危机为全球贸易通道安全等问题留下教训和警示。
涨潮帮大忙
自 3 月 23 日被 " 一舰封喉 " 至今,一周以来,全球目光都投向苏伊士运河:搁浅巨轮何时能脱浅?堵塞的运河何时能畅通?
这艘由台湾长荣海运运营的货轮可谓庞然大物——超过 22 万吨重、竖起来高如帝国大厦,为此," 救援 " 工作异常艰巨。
此前,埃及派出十多艘拖船,配合挖泥船和岸上的挖掘机,试图使巨轮重新上浮。但是,诸般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埃及总统塞西甚至下令准备卸货,为船减重。据悉," 长赐 " 号载有近 2 万个集装箱。
所幸,月末如约而至的潮水给予脱浅作业以 " 天助 "。28 日,潮水开始大涨,29 日,巨轮成功起浮,船身方向明显修正。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名参与脱浅作业的人士说,潮水帮了大忙,而且今年潮水远比往年涨得高。
据悉,美国、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希腊和阿联酋等多国支援 " 营救 " 行动。英国《金融时报》称,全球对苏伊士运河堵塞的担忧已达到政府最高层。
尽管 " 长赐 " 号已起浮,但是香港文华船务主管蒂姆 · 赫胥黎(Tim Huxley)表示,狭窄的苏伊士运河距离恢复畅通还需一段时间。" 通常每天约 50 艘船只通过运河,目前大约有 300 多艘船只被堵,这是巨大的交通堵塞。"
全方位混乱
一条承担全球约 12% 海运贸易的 " 黄金水道 " 发生搁浅事件,造成的混乱是全方位的:" 亚欧大动脉 " 瘫痪、数百艘船被堵得无法动弹、油气和消费品等物资将严重 " 迟到 "、分分钟都在 " 烧钱 " ……
从石油到燃料,从茶叶到咖啡,从玩具到厕纸,从宜家家具到法国橡木,甚至还有十多万头牲畜,一周以来,五花八门的商品货物只能乖乖 " 趴在 " 被堵的 360 多艘船上。
英国《卫报》称,据业内人士估计,被困在海上的货物总价值在 30 亿美元至 96 亿美元之间。
另据航运数据和新闻公司劳埃德船级社的清单,货轮堵塞苏伊士运河造成的损失约为每小时 4 亿美元。此外,法国裕利安宜信用保险公司估算,苏伊士运河堵塞近一周来,全球贸易日均亏损可能高达 100 亿美元。
堵塞事件还威胁到个别国家的正常运转。
据 CNN 称,叙利亚因石油供应受阻开始实施燃料配给,以保障医院、供水、通讯等基础服务能正常运转。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说,叙利亚的汽油、燃料供应原本就很紧张,可以预见,接下来叙利亚要度过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
甚至美国军方称其军舰活动都受影响。" 美国航母要从地中海赶往波斯湾、阿拉伯海参加军演,运河被堵料将耽搁美国航母的行程。" 李绍先说。
一些失去耐心的船只已另寻出路。马士基等航运公司已重新安排船只绕行南非好望角,这将使航行时间至少延长一周。但马士基估计,即使 " 长赐 " 号脱浅,其他船只也需要 3 到 6 天才能通过运河。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即便苏伊士运河能在未来几天通航,航运业受到的破坏性影响仍将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一旦积压的船只通过运河,亚洲和欧洲的港口恐将出现严重拥堵。
" 整个供应链要恢复正常仍需一段时间,这将对制造商和零售商产生影响。" 赫胥黎说。
《华尔街日报》称,运河一旦重新通航,外界的关注点将转向事件起因以及谁该为此负责。答案可能会对涉及多方的保险索赔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负责人拉比的说法,货船搁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大风和沙尘暴导致货船无法操控,但也不排除技术或人为因素,有待进一步调查。
影响有多大?
油价跳升、供应链被扰乱、贸易 " 大失血 " ……一周以来,苏伊士运河 " 停摆 " 的冲击波已震动全球市场。事件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中国是否也被波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一般来说,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或突发状况,企业会预留库存以确保维持一两个月的需要,所以此事对全球贸易、物流格局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来看,出于担忧情绪,对原材料、大宗商品、中间品、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形成预期,短期内全球物品价格会出现波动。
" 但这一事件可能会强化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 张军说,苏伊士运河堵塞有点类似于新冠疫情,属于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去年疫情暴发后,对全球供应链安全构成冲击,提醒各国要做好供应链的备份,开辟 " 第二来源 " 或者说 " 第二渠道 "。现在,又发生重要贸易航道突然被巨轮 " 卡死 " 的事情,可能会强化各国寻求供应链第二、第三渠道的想法。
事实上,一些替代选项已经浮出水面。俄罗斯提出北极航线方案,俄方称这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最短海上路线,只需大约 30 天路程,比走苏伊士运河少 10 天;伊朗则建议开辟一条通过伊朗的南北贸易走廊,以连接印度与俄罗斯。伊朗驻俄大使说,这条运输线比苏伊士运河更省时省钱,预计可节省约 30%的成本。
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苏伊士运河的地位尚难取代。
李绍先表示,放眼全球航运通道,苏伊士运河的运力依然屈指可数。2020 年,在疫情情况下,仍有近 2 万艘船经过苏伊士运河,相当于日均 50 艘,而且多数是巨轮。
张军指出,苏伊士运河自二战迄今,其作为战略要冲、贸易要道的地位尚未被撼动。开通新航道也并非易事,涉及各国态度、利益划分、地缘政治博弈。
至于这次堵塞事件对中国影响几何,在张军看来,影响有限。其一,中国对外依赖程度较低;其二,从制造业角度说,中国对供应链各环节几乎已做到全覆盖,大多数中间品供应也完全能自给自足;其三,中国虽然是能源进口大国,但是油气进口大多取道俄罗斯以及马六甲海峡,取道苏伊士运河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中国也在开辟 " 第二渠道 ",比如中欧班列就是陆路对海路的补充。
李绍先指出,由于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此次事件对中国还是产生一定影响。堵在运河两头的中国货轮恐怕不在少数,至少一些中国企业会遭受损失。
教训与警示
随着 " 长赐 " 号起浮,运河也有望逐渐通航,紧绷一周的神经总算可以放松。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事件留下不少教训和警示。
李绍先表示,一艘重量级货轮搁浅就可以让苏伊士运河瘫痪,凸显这条重要贸易航道的脆弱性,设想如果是人为破坏,或恐怖袭击,更将对世界经济、中东地缘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及彼,苏伊士运河被堵也折射出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等世界关键水道同样存在类似隐患,必须引起警惕。
根据查塔姆研究所的研究,自 2010 年以来,苏伊士运河已遭遇 8 次堵塞,其中至少 4 次是由于船只被强风和沙尘暴吹离航道而导致搁浅;巴拿马运河则发生过 5 次事故和临时堵塞。自 2013 年以来,土耳其海峡发生了 6 次事故和临时堵塞。
对中国而言,李绍先认为,事件带来两方面启示:一方面,说明世界重要贸易航道很脆弱,一旦遭人为破坏,或者敌国采取敌对行动,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另一方面,显示出推动 " 一带一路 " 建设、打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面对供应链安全问题,张军表示,中国短期内很难改变进口大量原油的现实,但中国其实已经做好相关预案。
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研究小组执行主任大卫 · 杜德维尔(David Dodwell)近日在《南华早报》上也撰文指出,贸易中断可能只是一时的,但是苏伊士运河堵塞凸显世界贸易 " 咽喉 " 以及全球贸易及其漫长而复杂的供应链的脆弱。而苏伊士运河只是全球 14 个对全球食品、石油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的 " 咽喉 " 之一。由于主要贸易航道事故频发,未来急需通过国际合作来减少和管理风险。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廖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