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阅读数目)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
《狂雪》
《南京的恶魔》
《南京安魂曲》
《时间》
《往生》
《金陵十三钗》
《南京血祭》
《南京的陷落》
《月落乌啼霜满天》
《紫金山燃烧的时刻》
《雪中血》
《南京不哭》
……
(不全的请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此外
自2014年以来
我馆连续5年举行系列图书首发式
近60本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侵华日军暴行史、国家公祭、中日关系的书籍
与读者见面
(滑动阅读书目)
《抗战中的中山陵》
《雪中血》
《被改变的人生》
《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1937,南京记忆》
《南京安魂曲》
《向着光亮那方》
《紫金草》
《伤害仍在继续》
《铁蹄下的南京》
《南京文化的劫难》
《纪实:南京的沦陷与暴行》
《和平之旅》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无声》
《探寻中日和解之旅》
《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
《南京不会忘记》
《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
《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丛书
《性奴隶梦魇》
《二战大受降》
《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与民众受难》
《正义对邪恶的胜利》
《性奴隶梦魇》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
(滑动阅读此书节选)
我姨妈书娟此时并不知道,她所见闻的是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最丑恶、最残酷的大屠杀中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周边,处处铺陈着南京市民的尸体,马路两边的排水沟成了排血沟。她还得等许久才知道好歹,知道她是个多幸运的孩子,神父和教堂的高墙为她略去多少血淋淋的图景和声响;人头落地,胸膛成为一眼红色喷泉时原是有着独一无二的声响。
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伤兵。面对兽性大发的日军,这13个风尘女子激发起侠义血性,主动代替女学生……这是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凄绝故事。电影故事是虚构的,却架构在真实的历史中。
《金陵十三钗》原著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称,她写作《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来自《魏特琳日记》,魏特琳女士也以“惠特琳”的名字在该书中直接露面。
(滑动阅读此书节选)
进了走廊,我们看见一个日本兵,像个哨兵一样站在一间宿舍的门口,一手攥着步枪,枪托戳在地上。那人想拦住我们,但一眼看见那军官和随从,就改了主意。我们从他身边冲过去,进了房间,看见一个年轻妇女赤身裸体,躺在一块绿色雨布上,一边哭叫一边挣扎,一个络腮胡子日本兵,一手狠插在她两腿之间,发出欢快的声音。一把刺刀就立在她脑袋旁边。我们冲过去,目瞪口呆地看到那日本兵的整只手都插进了那妇女的阴道,她身下是一汪血水和尿水。明妮喊道:“放开她,你这畜生!你没有母亲和姐妹吗?”
那日本兵吓了一跳,抽出手来,站起了身,嘴唇颤抖着还带着笑意。那女子痛楚地呻吟着,合上眼睛把头转向墙壁,只见她右耳下边有一块胎记。如果不是两三秒钟一次的抽搐,她的身子会让我想起一大片正待切割的肉。少校走进屋来,明妮对他吼道:“看看你的人对她干了些什么!”她指着地板上的女子。巨大的愤怒使我的视线一时间都模糊了。
目前,校园里已经住进了八千多难民,看样子还会有更多的人要来的。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早,娄小姐向我们报告,日本大使馆派来的宪兵昨天夜里在练习馆强暴了两个女孩。他们五个人把两个女孩拖出楼去,在砖头圈起来的椭圆形花坛旁,把她们强奸了。我们震惊又愤怒,可是我们陷入了两难之地,找不到万全之策:为了阻止那些当兵的,我们需要宪兵的守卫,处理这个问题就很棘手。不管怎么说,明妮还是要去向田中提抗议的。到目前为止,光是我们这个难民营就已经有七十多名妇女和姑娘遭到强暴,明妮已经把这些案件向日本大使馆和安全区委员会都提交了一份报告。
在南京大屠杀中,女主角明妮·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故事。魏特琳是一位坚定的女子,无畏、无私地救助了无数难民,但在滔天暴行面前却也屡屡无助、无奈……
在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和研讨会时,哈金听到一些令他感动却鲜为人知的故事,后来他偶然了解到魏特琳女士在南京的事迹,认定可以以她的故事为主轴展开写作。
(滑动阅读此书节选)
随着一桶脏水兜头泼下,那美国年轻人苏醒了过来。
他依然被铐在金属椅子上,浑身瘫软,脸伏在桌上一摊凝血和呕吐物里,这下那堆东西又浸到了水中。
两个穿警察制服的人打开那手铐,把他拉了起来。他脚步不稳,脑袋嗡嗡作响,半因醉酒半因脑震荡,他感觉难受极了,比他这辈子经历过最严重的宿醉还要糟糕两倍。他们用枪押着他走出地下室来到明亮的阳光下,阳光直剌他的眼睛,使他愈加痛苦。在院子的角落处有个简陋的卫生间,他们把他推到那里,里面又臭又脏,但是有自来水。他就着微温的细水流洗了脸和手,还刷掉了干在衣服上的呕吐物。
他被押进后面一个入口,一路就如同在游街示众,那边有几个穿警察制服的男人坐在风扇下抽烟,风扇慢悠悠地转着,这些人都板着脸,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他们进入一台有伸缩铁门的电梯,其中一人按了去顶层的按钮。
电梯门再次打开,门外就是一个办公室,看起来不像在上海而更像在芝加哥。灰白色的墙上有康定斯基的画,红木地板闪亮,一张长方形黑漆办公桌几乎和房间一样宽,上面除了一本黑色皮革记事簿和一盏万向台灯外,什么也没有。室内还有一张双色长沙发,厚重的黑漆几何体结构配红色皮椅垫。
窗前站着一个人,他背对着室内,专注地看着外面。就一个中国人而言,这人个儿挺高,宽肩膀、细腰。
“好了。”那人说,身子并没有转过来,两个警察走了之后,他接着用中文说道,“坐下。”
囚犯遵命坐下。
这人从容地从窗口转过身,在那张皮办公椅上坐下。他看上去五十岁左右,神色严肃,干练精明,拱形眉,头发自额前梳向后面,鬓角很长,像两只翅膀盖在耳朵上。他穿着蓝哔叽制服,但不是警察制服。那蓝色很深,接近黑色,没有衔级标识,衣服的剪裁——腰部收束,肩臀宽展,黑色皮腰带皮饰带——有点儿意大利法西斯的风格。
“哈罗德·鲁道夫·瓦格纳,”这中国人朗读着,像只暹罗猫一样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囚徒,“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瓦格纳一言不发。
“用保险经纪人的虚假身份在我国为美国从事间谍活动。”
瓦格纳依然面无表情。
“这是非常严重的犯罪,你有什么可说的?”
“对不起先生,很抱歉,我无可奉告。”
“上尉,我来问问你,这几个名字听来有何感受?广州的R·M·卡伯利上尉、厦门的G·S·邓普斯特中尉、宁波的J·C·雷伯恩一级准尉、南通的T·J·莱特军士长、海南的B·F·莱姆军士长……还要继续吗?”
他停了下来,让自己的话充分发挥作用。
“你们的政府在我国领土上秘密实施‘海岸监视’行动,使用海军陆战队军官监视所有的军事调动,你以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假如我告诉你,你所有的部下都受到了监视,我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即刻消失,你觉得怎么样?雷伯恩、莱姆、莱特和其他几名士官将会因间谍罪在日落前被处死。卡伯利、邓普斯特,还有你,将会去蹲监狱——服无期徒刑。”
“先生,我要求同美国领事馆通话。”
那人摇了摇头,凝视着瓦格纳。
……
1937年,美国海军上尉哈里·瓦格纳遭受敌人的追捕,他与成千上万的平民和一群无私的外国传教士躲避在即将成为杀戮场的南京城中。他选择留下来保护他深爱着的一名中国年轻舞者飞妃……
2012年,大卫·戴维斯第一次参观纪念馆。展陈中大量史实图片和幸存者证词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这激发了大卫·戴维斯创作小说《雪中血:南京,1937》的灵感。他希望能够通过一个西方声音去告诉世界,有这样一段血淋淋的历史真实地在中国南京发生过。
张建军馆长为该书写了序言。在这篇序言的最后一句,他写道:“即便现世阳光普照,勿忘曾经黑暗沉沉。”
校审 | 李凌 赵伊汉 俞月花
编辑 | 潘琳娜
签发 | 凌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