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大降价后,还要让医患放心用
发布时间:2020-11-23 文章来源: 点击量:370
发布时间:2020-11-23 文章来源: 点击量:370
本文发表于11月6日澎湃新闻,内容有删减。
11月5日,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招标采购报价工作结束,经过本次集采,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有人提出,心脏支架被砍出地板价,能放心用吗?(11月5日央视报道)
一直以来,心脏支架耗材价格虚高,涉及牵涉公共利益巨大,这是社会共识。对此,势必国家要介入管理和进行调整,这是医改的大势所趋。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给这一轮国家集中采购取得的成绩,给予掌声和肯定。就像有网友说到的那样,原来可以调整的空间竟然如此之大。
现在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回应这种疑问——价格那么低,能放心用吗?在媒体的追问下,相关部门给出的回应,心脏支架的国家集采并非只让价格“一降了之”,而是意在建立创新的机制体制,合力优化医药市场营商环境。
在这里,管理者已经清楚地交了底,不纯粹是为了降价格,更关键是建立新的机制体制。是的,评估“心脏支架降价”绩效,这才是核心部分。
建立创新的机制体制,应该是心脏支架价格下调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相关部门解释的那样,首先要对医生补偿机制做出新调整。
一台冠脉支架手术,需要在4名医护人员配合下完成,他们穿着重达15斤左右铅衣,在X射线环境下进行手术,射线对医生的身体有辐射损伤,完成这样一台手术,医生的手术费用也就1500元。所以接下来,对心脏外科医生的绩效考核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医保局对此已经承诺,集中采购后,将引导医疗机构对心脏外科医生的绩效考核进行适当的倾斜。这是好事情,也非常重要。
心脏支架“放心用”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厂家的质量保障。二是专业医生的专业服务保障。控制这两个环节,就是把控了医疗安全及质量,这是公众放心用的基础保障。
一直以来,医疗行业存在某种思想误区,因为医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所以导致耗材药品虚高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俨然之意是,既然一不合理,二不合理就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误以为,这种不合理会一直存在下去。现在,或许需要打破这种幻想了。
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发力,不管是哪一种不合理,都要开始接受政府监督和改造,逐渐向对公共利益更负责任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心脏支架耗材这类商品价格调整管理的时代背景。
心脏支架的价格问题,不是虚高,而是不透明。因为不透明,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水分空间。一切置于阳光下运营管理,透明化了,公众发现,越来价格调整空间如此之大。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观察医疗服务价格,因为一直都不透明,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制,导致和成本脱节,处于低价运营。现在把价格机制改革利润,让医生专心挣该挣的钱,不拿不该挣的钱,这是社会和行业的进步。
不管怎么样,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对原来畸形机制的纠偏,医改的目标,就是应该对公共利益最大化负责任起来。既让公众享受到低价格的药品器材服务,而且医疗服务还不打折扣,甚至因此得以优化。
从这些视角观察之,公众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大降价,更是医疗服务机制的良性改革,让民众体验到医疗服务得到了提升和进步。这是比大降价这个好消息本身,更重要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