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陕西壶口一家四口溺亡、6月21日,重庆涪江八名小学生集体溺亡,6月25日松花江边上两名14岁的男孩和女孩,双双溺亡,频繁见诸媒体的群体溺水事件,层出不穷,令人心痛。
每一个生命的陨落,代表着又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
水火最无情,尤其是溺水事件,超过两分钟水平面以下的窒息时间,就有可能夺走溺水者的生命。正是溺水事故的急迫性,导致了溺水事件一旦发生,大多数人为了参与到两分钟以内的有效黄金救援的时间窗口,条件反射般地投入到救援当中去,根本容不得旁观者深思熟虑。
尤其是一些亲近的人,不忍心目睹一个鲜活的亲友在自己的眼前消失,明知自己不会游泳,还是冲动地选择了飞蛾扑火。这也是多起落水连环救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
营救落水者要评估事发地的水文情况,尽量借助和依托有效的营救工具。如长竹竿、绳子、救生圈、附近的船只等。
如钱江潮、大渡河、壶口瀑布等水深流急,水域环境复杂的地方,姑且不论你是个旱鸭子,就算是世界游泳冠军孙杨在场,也很难将一个惶然不听指挥的落水者成功救起。
溺水事件的主要诱因就是玩水。时值暑假的炎炎夏日,溪涧、池塘、水库、河流等水域野泳、玩水消暑,是很多偏远农村孩子们的世代传统。指望着学校宣传的暑期安全教育来约束他们,显然是力有不逮。
降雨充沛,洪涝灾害多发的南方诸省,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意外溺亡也时有发生。
卫生部大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水厄溺亡的人数约在五万七乃至千人左右,且大多数是青春年少的中小学生,他们是旭日初升的朝阳、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他们中肯定也不乏祖国乃至世界的佼佼者,然而他们却因为溺水的意外事故,提前走完了人生旅途的全程,给亲人和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给国家带来损失。
有没有办法杜绝每天约150名青少年的溺亡的悲剧发生呢?答案是有的。笔者综合了以下几点建议,把溺水事故在现有的基础上,下降个七、八成是不成问题的。
每年暑期来临,各级学校围绕学生暑期安全教育的知识课也落到了实处,。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签订了安全事故责任保证书,尴尬地被家长们视为学校推脱责任的之举,收效甚微,并不见溺亡数据有大幅下降的趋势。显然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安全知识课,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宣传。溺水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同学参与到了野泳的危险行为中。
既然课堂的告诫不能达成杜彻底绝野泳的发生,那何不让教育部强制推行、普及游泳课。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游泳课率先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甚至可以要求入学前必须先要学会游泳,相信没有政府和家长会反对,国人们从小就掌握这门,一劳永逸,终生受用的游泳课吧!
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无非就是各地多建几所游泳场馆而已,既迎合了全民健身的时代要求,同时又可以大量地减少因学生溺亡导致的家庭悲剧上演。光从每天能够挽救近150名溺亡学生的生命这一方面考量,强制推广游泳课都算是一件性价比极高,意义非凡的重大事情。
当然,会游泳不代表就和溺亡彻底绝缘,家长还得要求孩子们野外游泳时一定要随身携带游泳圈,同时要选择安全水域作为游泳场所。重要按部就班地遵守了以上几条,想要溺亡,也将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