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 6月1日凌晨,岳阳城区三眼桥路段附近某小区发生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当场身亡。
据该小区的一位业主介绍,事件发生在该小区A1栋,时间约为凌晨4时许,当时天还未亮,有户主睡梦中被室外传来的一声巨大的钝响所惊醒。过了一会,楼栋间传来了阵阵哭声。
天蒙蒙亮的时候,已经有警车和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不少早起的小区居民也在现场围观。但跳楼者已当场身亡。
一位家住该小区的知情人士介绍,不幸跳楼的女生就读于城区某重点高中,是一名高一学生。正值青春期,加之学习压力太大,所以选择了轻生。跳楼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压力山大
折磨孩子的3个“凶手”
>> “凶手”一:学习压力
不久前,有学校面向学生和家长做了个调查:
复课在即,你的压力大吗?0-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调查显示,给自己打了8分以上的学生占比42%,家长占比59%。
家长的压力很容易理解:
孩子不上学,他们着急,孩子要上学了,他们也担心孩子的健康,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担心孩子厌学……
孩子的复课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有孩子在家学习松懈,生怕自己复课后无法跟上进度;
有孩子眼看着父母开始焦虑,自己也变得焦虑紧张;
有孩子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有孩子看到同学成绩优秀,自己却一再退步,变得沮丧失望……
被压力拽着走的感觉,就像绷紧的皮筋。
一旦有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皮筋就可能松掉,或者直接崩断……
图源:《小欢喜》
>> “凶手”二:道理多、感受少
爱与关心是维系情感的桥梁,只有爱存在,生活才会融洽。
现在很多学生自闭自卑、不善交流沟通,也与父母没有及时引导有关。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第一件事就是喜欢跟他讲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妈妈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家长这时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
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当下的感受。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
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图源:《少年的你》剧照
>> “凶手”三:错误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
真正的挫折教育,指的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孩子正高兴时,突然喊停,扰乱他们的兴致。
打断快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
可现实中,不少父母是后者: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故意不让孩子开心,也就是所谓的“打击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以后,他再遇到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不对的,自己不应该快乐。
接受现实
抑郁比成绩下滑更可怕
知乎上有个提问:请问父母为什么要孩子好好读书,终极目标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复是:
“希望他有更大的选择权,有权利选择去做某件事,也有权利选择拒绝某件事。”
其实就是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学习能有更多自由的选择,
在这种自由选择下拥有更多快乐。
>> 如果太累了,可以歇一歇
没有喘息时间的课表,没有丝毫放松的学习要求。
无限度拔高的课程难度,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和排名……
他们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如同机器。
缺乏和朋友师长的沟通,缺乏心灵安慰。
在学习之外,找不到生活乐趣。
所有这些,以一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就承受艰难。
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引发崩溃是必然的。
在鼓励他们奋进的同时,也应该告诉他们:
作业写不完没关系,我们会找老师沟通!
如果你太累了,就到爸爸妈妈的怀里歇一歇,家是你永远可以停下来歇息的港湾!
图源:《摩登家庭》
>> 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
如何让孩子留恋生命,小编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
很多家长老师都堕入一个误区:
就是孩子应该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浪费时间。
而小编认为:
只需要花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在学习上。
其他的时间,要拿来享受生活,看书、做运动、跟朋友聊天。
单就学习每一种功课而言,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
不必去追求每一科的最顶点或和最牛的人比拼智力。
世界上活得最开心的,并不是站在每个学科最顶端那个人。
水满则盈、月满最亏,绷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
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才好。
图源:《小欢喜》
>> 给孩子真正的挫折教育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吃苦就是挫折教育。
比如非常沉重的学习任务,让他扛下来;
比如打骂和羞辱,让他麻木起来……
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
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