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内容

抵制新疆棉花的“幕后推手”是谁?(2)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未知  点击量:133 
字号:

  另外,网上还有人列出了一份“抵制新疆棉花”的企业名单,其中包括优衣库等品牌。

  对此,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今年2月回应日媒询问时称,如果未来合作厂商被发现涉及强迫劳动,他们将终止或考虑终止业务。而无印良品的母公司良品计划则称,他们使用的棉纱,都经过第3方国际认证。

  02

  上述H&M的声明中提到了BCI。

  BCI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它的全名是TheBetterCottonInitiative,直译过来就是良好棉花发展协会。

  这个2009年在瑞士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倡导的是“良好棉花”。

  按理说,棉花只有质量好坏,怎么算“良好”呢?

  BCI的官网对此做了解释,认为来自环境和社会的两大负面因素对“良好棉花”构成威胁。

  随后,它列出了反对低效率的灌溉技术、不当的农药使用等环境因素,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雇佣童工、强迫劳动等社会因素。

  至于怎么判断这些负面因素,BCI没有多做说明,大概潜台词是“一切解释权归我”。

  这也就为因“强迫劳动”找茬新疆棉花留下了可能。

  去年10月,BCI在官网首页发布声明:BCI将停止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所有现场活动。

  这份声明一上来就祭出大旗:“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都是不可接受的。”紧跟的是一句赤裸裸的威胁:“如果这种情况被发现,则被认为违反BCI标准,将立即取消或剥夺许可证。”

  到了第二段,才进入BCI这篇声明的正题。

  它认为,基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存在的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的指控”,以及“农场一级强迫劳动风险的增加,导致了无法维持的经营环境”,因此BCI做出了决定,“立即停止该区域的所有实地活动”。

  说了这么多,BCI暂停对新疆棉花的许可,就是因为一个不实“指控”和一个妄称的“风险”。

  这也太可笑了。

  “强迫劳动”的概念,本就是美西方反华势力在“再教育营”谎言之后炮制的又一谣言,我们外交部门已经反驳过很多次。

  作为一家2012年就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的BCI来说,它不可能不知道。

  BCI的官网还显示,这份声明今年3月做过重新编辑。

  这就有意思了。

  同样是在3月,一个名叫“BCI良好棉花”、认证为“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上海代表处”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关于新疆问题的重要申明”一文。

  文中明确指出,在新疆“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存在所谓“强迫劳动”,为什么BCI的官网不取消去年10月那份“暂停声明”呢?

  受到蒙蔽没关系,及时纠正就好。

  BCI的这番操作,难免让人觉得它很可能是内外两套说辞,为的就是继续糊弄人。

  叨姐打听了一下,BCI是非营利组织没错,但更形象的说法,它是世界上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大的棉花标准认证机构。

  它那套关于“良好棉花”的认证标准,正在被推向全球市场。

  事实上,BCI不过就是利用了瑞士的国家品牌,讲了一个棉花的新故事。

  讲得多了,拥趸就多,这时就加上政治戏码,贴上“人权”标签。

  这一套,在西方的NGO身上,我们看到过太多。

  我们也知道,大多数企业加入BCI的初衷只是希望保证衣服品质,也认可其环保的理念,还可以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

  但BCI现在掺和进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对新疆搞出的所谓“禁止游戏”,这些企业受到牵连。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