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在非洲国家刚果(金)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此次疫情自去年8月开始蔓延,当地已有2500余人感染,超过1650人死亡,严重程度仅次于2014至2016年间在西非大规模暴发的埃博拉疫情。此前,关于疫情等级评估的讨论就多次进行,但WHO因“病毒在受感染区之外的区域传播的可能性较低”,始终没有将疫情列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
据了解,埃博拉病毒已蔓延至戈马市,该城与卢旺达接壤,有超过200万人口,拥有国际机场,系通往刚果(金)其他地区和世界的门户。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2019年5月31日,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贝尼地区,医务人员生在冲洗埃博拉防护装备。
埃博拉是一种在初期能够导致患者突然发热、严重虚弱、肌肉疼痛和喉咙痛的病毒。患者的症状进而发展为呕吐、腹泻以及体内、体外出血。而当人们通过破损的皮肤、口腔和鼻子与埃博拉病毒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粪便或体液直接接触时,就会受到感染。